阿德勒

作者: 时间:2023-10-21 点击数: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内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戊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针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识到行为的动机意识与无意识并非绝对对立。对某些道理内容,如果我们意会到了,那么就是意识的;如果失于意会,那么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则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人既然是有意识的、就能意识到未来的种种条件,制定某种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原始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不是决定性的,这同弗洛伊德显然是对立的。

 

第五,个体心理学认为性只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因素之一。阿德勒并不完全否认性的作用.但他认为性的作用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只扮演一个极不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需要。

 

阿德勒推动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形成,促进了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转变,在方法论上体现出整体论的原则。

 

推动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形成。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从根本上讲是伊底心理学。而阿德勒的个人主义心理学改变了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本能、忽视社会文化影响的倾向。他是第一个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挑战的人,他把人认同社会目标的克服自卑和追求优越的情结作为人最大的动机。强调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促进了后来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促进了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转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直认为人是受非理性的本能冲动驱使的,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弗洛伊德要通过正常人的梦境,寻找精神病的致病因素。阿德勒改变了这一趋势。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正常人身上,探讨生活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他的许多概念,如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探讨的都是正常人的心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方法论上体现出整体论的原则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格的不可分割性。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由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不同部分的整体。而弗洛伊德则把人格区分为自我、伊底、超我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阿德勒则把人视为主观与客观、意识与潜意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整体,并以整体论的原则分析了自卑与超越、生活目标与生活风格、社会兴趣与创造性自我等人格特性,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整体论先河。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评价阿德勒经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个最早带有社会心理学烙印的人物,因为他在1911年就和弗洛伊德决裂了。他后来发展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个社会兴趣起着十要的作用。

 

主要著作:《自卑与超越》(1932)、《人性的研究》(1918,1957、《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19,1971)、《生活的科学》(1927,1969)等。

Copyright ©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录]

中国计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浙ICP备11053665号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258号    电话:0571-86914456